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蓉 见习记者 沈可心 通讯员 丁晓乐
【名片】
李敏,女,汉族,1978年4月出生,中共党员,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,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。她聚焦生物医学大数据处理前沿,探索“学科交叉+个性定制+创新训练”新工科育人模式。其主讲课程获评湖南省研究生精品示范课程,指导学生多次在国内外重要竞赛中获奖,培养硕博研究生50余名,被评为湖南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。她潜心科研攻关,研究成果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,获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荣誉。
【故事】
夏末的中南大学,微风中仍带着燥热。计算机学院四楼,刚从北京出差回来的李敏教授正快步走来,额前碎发上沾着汗珠——这是记者初见她的场景。没有想象中的疲惫,她笑容明亮,神采奕奕。
翻阅李敏的简历,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、湖南省人工智能与医学大数据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、生物医学智能计算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……这些头衔背后,是高强度的投入。
这位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科研带头人,亦是守护学生的“最美教师”。从科研到管理,从讲堂到生活,李敏以柔韧之姿,在交叉学科研究与育人之路中,点亮更多可能。
果敢跨界的交叉科研路
科研路上,李敏的韧性源于“从零开始”的勇气。本科就读通信工程,硕士跨至交通运输工程及控制,博士阶段又毅然进入当时在国内刚刚起步的生物信息学。“那时连资料都难找,”她回忆道,“师生围坐,把论文打印成册,一页一页啃。”这份坚持,让她逐渐在科研中踏出自己的节奏。
生物信息学是一个高度交叉的学科,需要融合计算与生物医学等不同学科知识,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李敏一步步学习生物学家的思维,将大数据处理与生物医学相结合。她和团队常熬夜攻坚,反复优化算法、与生物学家一起讨论验证生物学意义,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技术突破。她和团队提出的方法和开发的工具在众多领域得到应用,显著提升了疾病基因预测、关键蛋白识别与药物靶标发现的效率。
如今,已成为“国家杰青”“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”得主的她,对荣誉看得很淡:“拿奖前后,我还是我,还是在上课、带学生。”但她坦言,这份认可让更多人看到女性在科研中的力量,“从前是我们出去找合作,现在常有高校、企业主动找来,资源多了,学生们的发展机会也更多了。”
作为导师,她践行“个性化培养”,善为学生“搭梯子”——为学生联系企业、搭建交叉课题;鼓励擅长算法的学生参加国际竞赛。
“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,不设限,才能长得茁壮。”她常对学生说:“要相信‘相信的力量’。”这份信念,正是她传递给学生的“韧”:先相信自己能做到,才会拼尽全力;不自我设限,才能激发潜能。
如今,这份韧劲也早已生根发芽:她培养的50余名研究生、博士生中,23人获得国家及校长奖学金,多人获得ACM SIGBIO China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、新星奖等;指导的团队在国际基因组大赛、CBC挑战赛、“挑战杯”等竞赛中屡创佳绩,形成了一支技术扎实、协作高效的科研队伍。
以心育心的精细化育人
如果说“韧”是李敏开拓事业的利刃,那么“柔”便是她守护学生的铠甲。
今年暑期,李敏的脚步几乎未停:从红旗渠的学科建设研讨,再到兰州、海南、深圳、哈尔滨等多个城市的学术会议,一路辗转,她仍挤时间与学生讨论课题,指导学生修改论文。
博士生方钊玉感慨,李老师工作再忙也清楚每个学生当前在研究什么、困在何处、该如何突破。“她总是温和而有力量,总能在我们迷茫时精准指路。”
这份“柔”也渗透在对学生身心的关怀中。她张罗团队学生建立篮球、乒乓球、羽毛球等兴趣小组,鼓励学生劳逸结合。
作为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首位女院长,她的“柔”更化为管理中的细腻。她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发展,和学院每一位新进青年教师恳谈,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与发展需要,对他们的个性化发展给出建议。
她开设的“院长信箱”是连接学院与学生的“心桥”。起初多是疑问咨询,渐渐地,涌现出不少建设性意见:既有学生推荐其他高校的实习模式,也有提议邀请跨学科教师开设讲座。她逐一整理这些建议,列出数十条清单,并组织调研小组推动落地——如今学院与企业合作的实习项目、科研课题,很多都源自信箱中的“金点子”。
“管理不是发号施令,而是服务,”李敏说,“要让老师和学生真的把学院当作自己的家。”谈及未来,她的眼神格外认真:“希望学院发展更上一个台阶,培养出更多国家栋梁,更希望多年后,同学们都不后悔当初选择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。”
微风拂过校园,而李敏的身影,已融进更多学子走向未来的光里——柔软,却自有千钧之力。
有富策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