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商报记者 邵志媛
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高先生不久前完成了一次用车“升级”——购置一辆国产新能源车,正式与驾驶多年的传统燃油车告别。“以前开燃油车,每个月油费都是笔不小的固定支出,现在换了电动车,用车成本一下降了不少。”高先生向记者算了笔“经济账”——除了省钱,电动车行驶时更安静、碳排放更低,体验感远超预期。“而且能明显感觉到,现在的国产新能源车,无论是核心技术、配置丰富度,还是智能化功能,都越来越成熟了,驾驶起来更加放心。”
在家装领域,“绿色理念”也愈发深入人心。“以前客户咨询装修时,关注点多集中在价格和款式上;如今一开口,先问材料环不环保、甲醛排放达不达标。”有着多年室内装修经验的何师傅向记者坦言,近年来,硅藻泥、环保涂料、节能灯具等绿色家装产品的使用率大幅提升。
这些年,我国绿色消费发展迅速,新能源汽车、节能家电、绿色家装等绿色消费产品逐渐成为更多人的选择。数据显示,去年,7000多万台(件)绿色智能汽车、家电、家居产品进入大众生活。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8月,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7.5%,渗透率达55.2%。
绿色消费中,年轻群体成为主力军。《中国电子商务绿色发展报告》显示,超过60%的受访者了解绿色消费,其中90后和00后对绿色消费的理解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,分别达70%和79%。
绿色消费产品之所以能赢得广大消费者青睐,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“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,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。越来越多的人将购买绿色产品视为一种时尚和责任,不仅关注产品的功能和价格,更注重产品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。”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。
政策的精准引导与有力扶持,也是推动绿色消费蔚然成风的关键支撑。今年2月,商务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《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,提出聚焦数字消费、绿色消费、健康消费等打造新型消费场景。3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》,提出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,推动汽车、家电、家装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化、智能化升级。
地方在促进绿色消费方面亦持续发力。江苏省印发的《江苏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若干政策举措》提出,在绿色消费领域,鼓励电商、商超设立绿色产品专区,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以及绿色智能家电、环保家具、可再生能源供热发电设备、节水节能厨卫用品、绿色建材等下乡活动。作为“金九消费季”重要组成部分,9月19日—21日在北京举行的2025天宫院汽车消费季活动聚焦新能源汽车与绿色消费,打造集展销、体验、文化、娱乐于一体的多元化消费新场景,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低碳生活方式体验。
值得关注的是,绿色消费势头迅猛,催生了新的消费热潮,让绿色理念更深入人心,同时也逐步显现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潜藏问题。
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向国际商报记者直言,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绿色消费有效供给不足、认证体系不健全等。一方面,部分绿色产品存在溢价过高现象,抑制了中低收入群体的购买意愿;另一方面,绿色产品和服务缺乏统一、权威的认证机制,导致市场“漂绿”行为频发,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。例如,部分企业通过模糊宣传误导消费者,却无明确标准予以规制,损害了市场公信力。此外,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制度尚未全面建立,制约了绿色消费的规范化发展。
为持续激发绿色消费潜力,余丰慧建议,应构建全链条协同推进机制。首先,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与认证体系,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制度,强化对“漂绿”行为的联合惩戒,将失信企业纳入绿色信用黑名单。其次,扩大有效供给,引导企业加大低碳、智能技术投入,重点发展绿色智能家电、新能源汽车、绿色家居等升级类商品。此外,创新激励机制,推广个人碳账户、绿色消费积分等工具,结合绿色消费券、直接补贴等方式形成政策合力,确保政策延续性,推动绿色消费从阶段性热潮转化为长期生活方式。
有富策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